關于舍生取義的名人事例
導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毕旅媸切【帪榇蠹艺淼年P于舍生取義的名人事例,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舍生取義 ( shě shēng qǔ yì ) 舍生:舍棄生命。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 自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自沉江心的“漁丈人”。
楚國太子的老師伍奢遭費無忌陷害后,其子伍子胥為躲過追殺逃出邊境昭關,一路馬不停蹄奔向吳國,可吳國對岸的一條江河使得他只有望吳“興嘆”。就在追兵將至的緊要關頭,河中心蘆葦叢里飄然而出著一葉扁舟的“漁丈人”,得知子胥遭遇后即渡其過河。臨別前伍子胥的一個擔心卻斷送了老人的命,上岸后子胥請求“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去處,深明大義的老人看得出子胥是個人中英杰,為消除其疑慮使其安心實現抱負,在江心自沉而亡。
以“死”守“密”的田光。
秦始皇以統一六國實現大統而聞名,劍客荊軻則以刺殺秦皇而出名,當然,他的出名并不僅因他的刺客身份,更主要的是他身上那股濃烈的燕趙俠風義膽,要不人們對于博浪沙刺殺秦皇的那位卻知之甚少呢?荊軻之所以能到歷史舞臺的前沿,還得歸功于一位燕國的隱士,那就是田光。對秦恨之入骨的燕太子丹將田光招為門客后,從他那得知智勇雙全的荊軻的情況,于是便讓田光安排與荊軻隱密地見面,并再三吩咐田光切不可讓第三者得知此情,田光將荊軻帶至太子宮殿回家后為守密揮刀自刎。
不食周粟的伯益叔齊。
伯益、叔齊是商湯時期的孤竹國國君的兩位皇子,可他們兩人倒也有趣,爭著不愿當囯君,放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鸞位不坐,逃到山里做起了隱士。周武王伐紂時,兄弟兩人倒也曾出山力勸武王切不可違了臣對君應有的“忠義”二字,未果的情況下便再度入山,武王定了天下后,兄弟二人終日以野菜為食,不食半點周粟,后餓死山中。
義救孤兒的程嬰與公孫杵臼。
紀鈞祥的戲曲《趙氏孤兒》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單因那精美的戲曲臺詞、跌宕的故事情節,更主要的是劇里時時處處流淌出的“義”的光芒,盡管有時也會被陰霾所遮擋。故事講述的是曾伴著晉文公重耳在外流浪十九年之久的趙衰后代的故事。時為晉景公姐夫的趙朔(趙衰之孫),享受著祖上留下的“福蔭”和皇親的“風光”,可因景公寵臣屠岸賈的陷害不得已棄家而逃,懷有身孕的'莊姬(趙朔之妻)無奈轉至母后宮中尋求庇護。莊姬暗中產得一子,為防遭不測,在家臣程嬰與公孫杵臼的幫助下,將子轉出宮外。屠賊四處搜“孤”,并要屠殺全城嬰兒。為使全城的嬰兒免遭屠岸賈的毒手,也為了確保小主子逃過劫難,程嬰以自家之子易得小主人藏于家中,并與公孫合計讓他假作營救趙家嬰兒之人帶著自家之子匿于山中,由己扮為告密之人前去告發。后屠賊終以上當,公孫與程氏嬰兒未能幸免,遂趙氏嬰兒得以保存。待晉悼公臨政時冤情方以申雪,程嬰獻趙氏之子于朝堂后也揮劍自刎以伴公孫老友。